风寒宜解表,故用苏、葛、前胡;劳伤宜补中,故用参、苓、甘草;橘半除痰止呕,枳桔利膈宽肠,木香行气破滞。脾主四肢,故四肢勤动不息,又遇饥馁,无谷气以养,则伤脾。
寒犯太阴脾脏,非止外感寒径中太阴,凡吞寒饮冷,皆是寒气塞于中宫。麻黄、羌活,太阳经之汗药也。
气弱加人参、白术,名六君子汤。散斑者取其辛温,谓辛能散而温不滞也。
地气通于脾,口者脾之外侯,内伤则懒言恶食,口不知味,小便黄赤,大便或秘或溏。此足太阴、阳明药也。
陶节庵曰∶伤寒邪热传里,须看热气浅深用药∶三焦俱伤,则痞满燥实坚全见,宜大承气汤;邪在中焦,则有燥实坚三证,宜调胃承气汤,加甘草和中,去枳朴者,恐伤上焦氤氲之气也;邪在上焦,则痞而实,宜小承气汤,去芒硝者,恐伤下焦真阴也。心是脾之母,脾是心之子。
成氏曰∶否而不泰为痞。按∶先贤治烦、躁俱作,有属热者,有属寒者,治独烦不躁多属热,惟悸而躁者为虚寒;治独躁不烦者多属寒,惟火邪者属热。